靠谱的股票配资公司 历史上,被荆轲献头给嬴政的樊於期,为何会叛逃秦国呢?_秦王_吕不韦_桓齮
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中的荆轲刺秦王,是战国末年流传下来的著名故事,大家耳熟能详。故事发生在秦国强盛之时,秦将王翦大破赵国,俘获了赵王,并吞并了赵国的领土。接着,他势如破竹地向北进攻靠谱的股票配资公司,一路逼近燕国南境。燕国太子丹深感危机四伏,焦急万分,便决心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,试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燕国的命运。
荆轲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决定采取一种策略,博取秦王的信任,而这也是刺杀行动能成功的关键。他的计策是投秦王所好。正巧,秦王当时发布悬赏,重金寻求樊於期的首级,而樊於期则正身处燕国。荆轲通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计划,决定利用这一悬赏任务来为自己赢得秦王的信任。于是,他与樊於期私下交流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最终劝说樊於期自愿自杀,将自己的头颅献给了秦王。
但问题来了,樊於期究竟是谁,为什么秦王如此痛恨他,以至不惜千金悬赏寻求他的首级?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将领,因与秦王不和,最终叛逃至燕国。秦王得知后大怒,亲自命令追杀樊於期的全家,甚至下令追捕樊於期本人。
展开剩余79%在当时,秦国已经是势如破竹,天下局势几乎可以预见秦国统一,因此许多原本投奔秦国的名将都为之心折,毫不犹豫地效忠。然而,像樊於期这样一个曾经深得秦王宠信、又亲自投奔秦王的将领,却为何叛逃呢?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?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,记载了大秦的许多著名将领,但却并没有提及樊於期的名字。杨宽在他的《战国史》中提出,樊於期实际上可能就是另一位秦国名将桓齮。桓齮是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37年任命的将军之一,他和王翦、杨端和一起攻赵,屡立战功,但最终死于赵国大将李牧之手。杨宽的推测理由是,樊於期和桓齮的名字非常相近,且两人的历史记载时间几乎重合,可能在百姓口口相传中出现了混淆。
然而,尽管两人名字相似,且有类似的战斗经历,细细分析这两位将领的结局,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推测并不成立。桓齮在战场上有胜有败,虽败给李牧,但他并未选择叛逃,而是归国后继续服从秦王。而樊於期则完全不同,他选择背叛秦国,投奔敌国,且秦王还对他的头颅悬赏,可见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此外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有明确记载,桓齮败北后迅速撤退回国,并未选择叛逃。相反,樊於期的叛逃时间比桓齮的死去要晚,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两人并非同一人。
至于樊於期叛逃的原因,其实并非简单的战场失利,而更可能是与秦王身边的权臣有关。吕不韦作为秦王的辅臣,长期把持政权,并且与赵太后的关系也极为密切,樊於期对此心生不满。公元前240年,吕不韦为了报复五国联合攻秦之仇,派出蒙骜、张唐率军攻赵。几天后,又派遣年轻的长安君成蟜与樊於期共同领兵。但成蟜年少且缺乏军事经验,他对战争一无所知,凡事都依赖樊於期。
然而,樊於期并不专注于军事行动,而是在成蟜身边极力鼓吹吕不韦的不法行为,甚至写下榜文揭露吕不韦的罪行。这一行为立即引起了秦王嬴政的震怒,他立刻派王翦带兵讨伐成蟜。由于成蟜缺乏战斗经验,加上面对老将王翦,最终溃败。樊於期巧妙地坐收渔翁之利,自己并未受到任何惩罚。
樊於期的最终叛逃,则是在嫪毐事件之后的爆发。嫪毐本来是依赖吕不韦才能攀上赵太后的高枝,但随着赵太后失宠,嫪毐开始与吕不韦明争暗斗,而樊於期也因此选择站在嫪毐一方反对吕不韦。然而,他没有意识到,嬴政的主要敌人是嫪毐而非吕不韦,最终嫪毐被嬴政处决,而樊於期因与嫪毐关系密切,成了秦王要除掉的人物。深知自己无法再留在秦国的樊於期,急忙逃至燕国。
荆轲之所以愿意用樊於期的首级去刺杀秦王,大概也明白樊於期不过是个阴险小人,死不足惜。在荆轲的计划中,樊於期不过是工具,成功刺杀秦王才是最重要的目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